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内蒙古:打造国家级“粮仓、肉库、奶罐”

2023/06/15

  内蒙古自治区既是乳业大区,也是粮食产区,更是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之深、嘱托之重,是内蒙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扛起的要责和重任。

 

  近十年来,内蒙古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全力推进“奶业振兴”计划,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小小一杯奶,连接大民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的叮嘱言犹在耳。总书记要求:把好产品质量关,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乳业,是我国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内蒙古重点打造国家级“粮仓、肉库、奶罐”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内蒙古是奶业主产区,全国1/5的牛奶源自内蒙古。2021年,全区奶牛存栏143.4万头、牛奶产量673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奶罐”。近年来,内蒙古始终牢记总书记对内蒙古发展千亿级奶产业的嘱托,全力推进奶业振兴。

 

  去年7月12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投产,一座产业驱动全链发展、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绿色引领产城融合的“世界乳业硅谷”屹立于“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工业板块重点项目——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伊利智造体验中心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

 

  据悉,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约950亩,相当于89个世界杯比赛场地,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00吨,每天生产的牛奶可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引进全球领先的数字化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无人化、透明化、高效化、可追溯化。

 

  小小一杯奶,一头连着乡村、农户,一头连着消费者,更连着一个产业的振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去年3月初,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此次出台的9条政策措施,无论在设立专项资金、还是具体项目的补贴方面,扶持补贴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预计每年将达到10亿元,加上每年国家专项资金7.73亿元和自治区财政资金4.76亿元,届时国家专项资金和自治区财政在奶业振兴方面的投入预计每年将达到22.5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也将吸引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参与到内蒙古的奶业振兴中来。

 

  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产业兴,百姓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区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带动百姓增收的例子不胜枚举。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就是靠特色果蔬种植,把产业越做越大,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从今年4月开始,五原县胜丰镇黄柿子种植户任素娥种植的黄柿子开始大量上市。由于近几年黄柿子声名鹊起,销量大增,她和丈夫两人忙不过来,又雇了当地村民采摘、去蒂、装箱。任素娥今年种了5个大棚的黄柿子,每亩产量5000斤左右,每个大棚能卖5万元左右。

 

  近年来,五原县将糯玉米、黄柿子、灯笼红(香瓜)等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方面,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以冷凉蔬菜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收。兴和县依托独有的区位交通、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全力打造面向首都的“大菜园”,让“净菜进京”行动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目前,兴和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种植主要有菠菜、芹菜、葱头、白萝卜等10多个品种,产量达40万吨,产值达4.8亿元,每年约有蔬菜8.83万吨销往北京市场。

 

  今年,兴和县将新增设施蔬菜面积4000亩,增强生鲜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产品供应周期。在设施配套方面,规划在蔬菜产地乡镇布局建设恒温库5个,仓储量达15万吨以上,进一步提升蔬菜保鲜、保供能力。同时,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立足当地产业优势,精准发力,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党组织+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蔬菜产业助力村委会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马鞍山村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依靠山葡萄种植和发展乡村旅游,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穷山沟变成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旅游“网红”打卡村。

 

  马鞍山村种植山葡萄已有30多年历史,山葡萄种植面积达3500亩,每亩产量达2000斤,每亩纯收入逾3000元。马鞍山村采取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为马鞍山村农户带来每亩1000元的收入。村里成立旅游公司,引领发展农家院15家,游客接待量达到27万人次,并筹资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马鞍山红色教育中心。

 

  夯实发展根基,构建五大体系

 

  眼下,内蒙古地区进入盛夏时节,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玉米苗已长到一拃高,绿油油一片覆盖千里沃野。

 

  在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农民赵喜柱今年又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去年种了100多亩,纯收入10来万,今年想多种一些。”赵喜柱告诉记者,现在种地全部机械化,一家两口人种200多亩也轻松,而且近年来国家补贴多,粮食价格高,多种些地多一些收入。

 

  根据内蒙古农牧厅发布的消息,截至6月1日,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亿亩,已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从扩大数量方面来看,内蒙古近年来始终保持粮食增量。去年,内蒙古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九连丰”,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1亿斤,比上年增加12亿斤,增幅1.6%,增量占全国16.2%,居全国第3位,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连续5年保持在750亿斤以上。粮食面积10427.7万亩,较上年增加101.2万亩,增幅1%。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内蒙古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关键抓手。为了做深做实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篇文章,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施方案》。方案聚焦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明确了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高质量构建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保障、产业融合发展、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型农牧业经营、农牧业绿色发展“五大体系”的任务目标,提出22项重点举措。

 

  内蒙古农牧厅自觉把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次召开专题党组会,积极谋划政策措施,动员全厅上下抢抓时间干起来。

 

  今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长期从事饲草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的9家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饲草饲料生产科技创新联合体,将共同实施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用5年时间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主要饲草饲料生产环节智能装备关键技术难题。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会展有限责任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4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