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素肉、植物替代肉、细胞肉,哪版“人造肉
2019/08/09
近日,汉堡王、赛百味两家餐饮巨头几乎同时宣布:要在旗下门店全面推广出售“人造肉”食品。这也意味着美国两家人造肉巨头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的市场争夺战全面打响。
只不过,当上游已经风风火火干起了的时候,下游消费者在面对人造肉这一“新物种”时,感觉却是“熟悉而陌生”。特别是在中国,不少消费者甚至还以为:所谓“人造肉”,不过就是“素鸡”的洋名。
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简单。截至目前,人造肉已经经历了从1.0到3.0三个阶段的发展。
我们一直说“人造肉”,其实这只是方便大众理解的一种表述。具体而言,我认为“人造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0时代的“传统素肉”
第一种人造肉,是已经活跃在各大素食餐厅的“传统素肉”。
这类产品以豆制品为原料,经过一番烹饪调味后,达到以素仿荤的效果。其中包括中国人自古相传的“素鸡”、“素鹅”以及素肉丸,甚至包括网红辣条卫龙。
“传统素肉”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梁武帝时代,相传当年梁武帝信佛便以素鸡替代肉食,此后在民间流传。
2.0时代的“植物替代肉”
第二种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等生产加工而成的“植物替代肉”。我们熟悉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推行的就是这一类产品。这也是目前的“人造肉”主流产品。
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是采用大豆根部的血红蛋白去模拟牛肉的颜色、种地、口感。让该产品的纤维结构、外观都更加接近真实的牛肉汉堡。甚至在烘烤时,肉质颜色也像牛肉一样变深,同时会发出嘶嘶声并散发出肉香味。
Beyond Meat 的“人造肉”也是以豆类等植物蛋白作为原材料,通过加热、冷却、加压等方法,使植物蛋白排列成肉类的纤维结构,在口感上能达到“以假乱真”的体验。
整体来说,“人造肉”的卡路里含量略低于传统肉类,同时胆固醇含量也很低,不含反式脂肪,可以给消费者传达一种绿色、健康的饮食体验。
3.0时代的“人造动物肉”
第三种则是“人造动物肉”,也被称为“细胞肉”。这类产品的生产原理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细胞,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增殖。目前,Modern Meadow、Mosa Meat、Memphis Meats等公司在对这类人造肉进行研究。
市场上还没有成熟“人造动物肉”产品,对于这种从实验室培养出来的产品,消费者能否够接受还未知,市场前景还有待市场的验证。
这几年大火的人造肉,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素肉”,不是存在于实验室里的“细胞肉”,而是被资本市场热捧的“植物替代肉”。
信息来源:食品商务网
信息来源:食品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