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食界“减塑”:有意愿,缺帮手

2018/10/31
  塑料制品是环境污染的一大源头。近日,奥地利科学家宣布首次在人类大便样本中发现塑料微粒,类型多达9种,平均每10克粪便中含有约20个微塑料颗粒,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聚丙烯(PP)、聚乙烯和对笨二甲酸酯(PET)。科学家一直警告塑料在人类食物中存在潜在的危险,这一直接证据的出现,引发了全世界各国权威媒体和科研杂志的争相报道。今年是我国“限塑令”颁布实施10周年,有媒体称“限塑令”实施初期在限制和减少塑料袋使用方面效果明显,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随着电商、外卖等新业态对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限塑令”效果逐渐弱化。
 
  食界一直是使用塑料产品的“大户”,成本低、重量轻、密封性好、用完即弃的特性让塑料包装拥有几乎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塑料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食企开始意识到减塑意义并作出积极行动,低成本的可替代包装正在受到业界重视。今年6月5日,第47个世界环境日以“塑战速决”(Beat Plastic Pollution)为主题,呼吁全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
 
“减塑”成为世界风潮
  据了解,目前,全球塑料吸管的消耗量惊人,由于塑料吸管难以反复利用,多数餐饮店也不将它们归入可回收废弃物,其最终命运是落入垃圾填埋场或漂浮在海洋上。一根塑料吸管的使用寿命大约只有20分钟,却需要200多年才能自然降解为小分子,被称为“人类终极浪费”。进入水域的塑料吸管经常会被海龟、海鸟、鱼类等动物误食。针对此情况,塑料吸管已成为各大食品品牌“减塑”的重点。10月25日,麦当劳中国一年一度品牌活动“麦麦全席”现场,麦当劳中国在现场宣布了一项名为“Scale for Good(我们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一项计划是,从2018年11月1号起,麦当劳在北京的10家餐厅将分别试点测试“免吸管杯盖”和不主动提供吸管的方案,用来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吸管;今年1月,咖啡连锁品牌Costa宣布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转为用非塑料制品替代;7月,星巴克宣布到2020年不再使用塑料吸管,用一种可回收的杯盖来代替塑料吸管,这种杯盖看起来像儿童使用的鸭嘴杯,杯盖上有一个凸起引流槽,可以直接喝到饮料;肯德基、韩国连锁咖啡店“安琦丽诺咖啡”等也宣布将在店内停止提供塑料吸管。
 
  除了吸管,食企也在不断探索生产与环境友好的和谐发展。今年9月,酿酒巨头之一嘉士伯集团推出全行业首创的啤酒六连包方式Snap Pack以减少产品塑料包装使用,预计此举将每年减少1200吨塑料的使用,相当于6000万个塑料袋;麦当劳中国提出,2020年前,在中国使用的纸制食品包装将100%来自于经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或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认证的原纸。从2018年底至2022年,麦当劳中国将开设超过1800家绿色餐厅,占全部新餐厅的95%以上。相关餐厅将符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评级(LEED)”中“室内设计与施工”类别的认证标准,即从餐厅选址与设计、建材与施工到能源管理,全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节能减排。在更早的2007年,麦当劳中国率先提供纸制外卖袋。10年来,这家公司累计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已超过20亿个。
 
  减少塑料使用正在成为国际共识。英国是欧洲诸国中最早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国家之一,2007年1月,伦敦33个区级政府联合通过一项法案,提议禁止商店向购物者免费提供塑料袋,伦敦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用塑料袋的大城市;英国政府今年年初宣布,计划在英格兰推动新“限塑令”,以全面禁止销售塑料吸管、塑料搅棒和带有塑料棒的棉签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欧盟委员会于今年5月提出“限塑令”方案,建议禁用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由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材料制成的吸管来代替塑料吸管;在欧盟禁令正式出台前,德国多家超市已纷纷推出“限塑”计划;今年7月,西雅图成为第一个禁用塑料吸管的美国大城市,纽约市、旧金山等部分城市也推出了禁用塑料吸管的立法计划。
 
食界期待低成本替代品
  与传统的食品加工、餐饮模式不同,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外卖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塑料制品的消耗“大户”。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在线订餐市场进入稳定期,其中80%的活跃用户在外卖平台上的下单频次达到每周一次及以上,按照每周3亿—4亿份外卖推算,需配套使用3亿—4亿个塑料袋。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快递313亿件,平均每人20多件。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封箱胶带,其长度可绕地球赤道425圈,而快递业中快递包装实际回收率只有10%。中国去年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约147亿个。今年“双11”的包裹量预计将达15亿个,其中大多数含有无法降解的塑料袋。尽管一些电商物流企业“双11”前推出共享快递盒、循环包装袋等,但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另一传统模式——农贸市场中与超市在长期执行限塑令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灰色地带”,使得一些“限塑”成为“卖塑”,影响减塑成果。
 
  对此,专家表示,在缺乏低成本环保替代品的前提下,很难通过高成本的抽象道德责任达成环保愿景。未来,利用生物降解等新材料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提高包装的共享使用率,同时引导大多数消费者从思想上产生“限塑”意识,将助力食品行业和企业更好践行社会责任,实现从数量到品质的转型升级。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会展有限责任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4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