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武川县着力推动燕麦产业发展
2018/09/14
随着武川县脱贫攻坚战役的不断深入,武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四条产业链”的发展规划,以工业企业为主导,通过“企业+农户”“企业+贫困户”的方式,积极推动燕麦产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燕麦产业从单纯的种植业,发展到集食品、保健品、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有力地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燕谷坊是武川县一家以燕麦为主要生产原料的龙头企业,自2015年开始,燕谷坊实行燕麦订单种植,每年的订单收购价高于市场价30%以上,使燕麦订单户每户增收2000多元。订单种植农户发展到3500多户,今年燕麦订单基地面积扩大到4.3万多亩,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企业对5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帮扶“三到户”,即种植订单到户、收割帮助到户、销售拉运到户。今年,燕谷坊开展“麦风行动”,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截至目前共走访贫困户906户,已签订单341户,此项行动不但让贫困户享受1.65元/公斤的保护价,同时给予贫困户18元/亩的收割补贴和20元/吨的拉运补贴。
订单农业既保证了企业生产原料的供应,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同时,订单农业还能有效保证燕麦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从源头上把好关。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特别是对贫困户的保护价和补贴,确保了贫困户的种植收益,为开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武川县在打造燕麦等绿色食品产业链的过程中,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重点。以燕谷坊为例,他们在燕麦加工技术上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历时3年研发攻关的国家专利技术——双涡流研碾工艺,在燕麦胚芽米生产的关键部位取得突破。在燕麦产品结构上,燕谷坊突破了以传统燕麦片、燕麦粉为主的格局,已开发有燕麦胚芽米、金牙大米、燕麦黑醋、燕麦清脂茶、燕麦高纤面、燕麦膳食纤维粉等系列产品,已拥有燕谷坊、谷典、谷济、可可以力、燕博士等品牌。
武川县以燕麦农耕文化为基础,不断深入挖掘燕麦的文化内涵,推出了以燕麦为主题的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内蒙古·武川燕麦文化节”,吸引了大量区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品味乡土美食,欣赏田园美景。一批以莜面美食为主的餐饮企业渐渐兴起,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为了扩大燕麦产业的规模,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武川县在发展工业方面重点引进、建设以燕麦为原料的涉农企业,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贝、兴农华泰等一批企业落地武川县金三角工业园区。今年,内蒙古西贝汇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5000多户农户签订了6万多亩的燕麦种植与保价收购合同,带动农户规范种植燕麦,确保农民创收,共同致富。兴农泰华正在申报2万亩有机燕麦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为燕麦从种植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燕麦产业的整体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以农兴工,以工促农,武川县依托燕麦这一传统优势农作物,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农业县踏上了工业化的起点,也让工业的反哺作用凸显出来——从2015年至今,武川县燕麦种植面积从15万亩扩大到了25万亩,其中订单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也从1.5万吨提高到2万吨左右。工业发展带来的不止是规模化效应,还体现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上。过去,作为粮食加工原料,燕麦的市场价格通常在每公斤2元左右,行情好的时候能达到2.2元每公斤,现在燕麦的收购价格增加到2.8元和3元每公斤。价格的上涨让农户们看到了最直接的效益,过去燕麦因产量低,种植效益低的历史也正在改写。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