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肉牛产业蓄势待发

2018/08/10
  肉牛产业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向高效、健康、可持续方向进一步发展。
  肉牛是比较健康的产业,从国内牛肉市场需求来看,利润空间非常大,是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但是,肉牛产业目前面临挑战,国内需求量日益增加、外来低价牛肉冲击,亟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中国科学报》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现整理如下。
 
肉牛产业必不可少
 
  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国,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羊养殖场户总计接近1亿个,综合规模化率58%。也就是说,平均每13个人就有一个人从事养殖相关的经营活动。我国畜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以后达到比较高效的程度,几乎不到1%的养殖场户生产了接近60% 的畜产品。
 
   从生产能力来看肉牛产业也是稳步提升。2017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588.1万吨,禽蛋产量3070万吨,居世界第一;奶类总产量3545.3万吨,居世界第三。肉牛产是城乡居民主要的“菜篮子”产品,关系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牛羊肉是部分民族最主要肉类消费品,发展肉牛产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 
 
需求持续增长,发展空间巨大
 
  2008年以来,我国牛肉产量每年都呈现上涨趋势,到2017年,产量达到726万吨。2016年,牛肉产量占整个肉类产量的8.4%。2017年,牛肉产量占整个肉类产量的8.45%。也就是说,牛肉在我国整个肉类产品的占比也在增加。
   不仅如此,我国牛肉人均占有量也在增加。目前牛肉人均占有量为5.1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3%,虽然跟发达国家比还差了一倍,但是与20年前的牛肉人均占有量3.6公斤比,有很大进步。
 
   除了产量的提升,我国肉牛的养殖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7年,我国年末肉牛存栏量大约为7236.6万头,占大牲畜存栏量比重62.5%,这说明牛在我国大牲畜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全年的牛出栏量达到5161.9万头。
   关于养殖规模化水平,我国肉牛养殖规模化率呈现逐渐增长态势。2016年达到27.8%,而2006年的规模化率只有14%,十年的时间把规模化率提高了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肉牛生产水平在不断稳步提升。2016年和2005年相比有很大进步,肉牛出栏率达到53.7%,胴体重达139.9公斤。但与世界肉牛养殖水平相比,仍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近年来,牛肉价格持续增长,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牛肉价格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趋稳,但也是高位运行。
   跟2000年平均价格相比,17年间,牛肉的价格上涨了4倍,年均涨幅达9.9%。这个增长幅度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日常消费品都无法达到的。
   发达国家肉的价格排名顺序是:羊肉、牛肉、猪肉、禽肉。我国是:牛肉、羊肉、猪肉、禽肉。从长远来看,我国是一个牛肉紧缺的国家,去年进口牛肉60多万吨,从国内牛肉市场需求来看,有很大发展前景。
 
品种、品牌、规模均须发力
 
  我国肉牛地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另外还从国外引进了很多高产、优质的肉牛品种,通过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的杂交技术,培育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市场和消费特点的新品种。
   比如我国地方品种有秦川牛、南阳牛、延边牛、鲁西黄牛等;引进品种主要是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利用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培育的兼用和肉用肉牛品种,如新疆褐牛、夏南牛等,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和保障牛肉市场供应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过,世界肉牛养殖发达的国家品种培育以专为主。比如从1825年英国品种的牛进口到加拿大至今,加拿大的主打品种并不多,重要的是要培养适应性强、肉质好的肉牛。
   下一步我国亟须解决地域品种问题,确立国家主导品种,这样可以让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提高资源利用率。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与自己的饲料资源相适应的饲养模式。
   品牌建设也是重点。我国大部分产品优质不优价,假如不把品牌建设起来,地方品种就没前途,也打击养殖户生产积极性,不利于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整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为58%,但肉牛只有28%,与家禽、生猪等养殖业相比,肉牛规模养殖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需要扩大肉牛规模养殖,改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此外,还应改变核心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会展有限责任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4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