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快消品全面涨价,通过现象看本质!
2018/04/02
进入2018年以来,市场经济,居民消费依然呈下降趋势,而让人意外的是,食品、饮料、牛奶、白酒、啤酒等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快速消费品,纷纷调整渠道与零售价格,平均涨幅高达10%,让本就竞争激烈、消费低迷的市场又增加了不确定性,那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集体涨价的现象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原材料成本上升
据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快消品原材料及包装成本平均涨幅约14%,虽然一二线品牌因采购需求量巨大,有一定的议价权,但在渠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02
提效反降人力需求
原有的传统模式下,快消品企业遵循的是精细化管理,其概念在于渠道的掌控力,例如,KA卖场、零售终端,上到一二线城市,下到五、六级县乡市场,均投入人力全线维护覆盖,抢占终端陈列、推广资源,以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带动产品动销。由于人力、交通、物流、管理成本的逐年上升,竞争品牌不断增加涌入,加之销售增长趋缓,企业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做出变革,优化为扁平化管理,一是减少中间管理层级,二是以网点销售数据为参照,选择性的网点维护,从而进一步降低一线人力需求。
而此结果必定会对管理造成压力,且终点流失率严重,对销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逻辑是网点减少,销售降低,虽然人力减少与成本增加相抵,单品渠道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降低,则意味着利润减少。
03
渠道成本上升与电商探索的双重压力
快消品巨头其业务主攻线下零售渠道,由于竞品的多样化与同业竞争严重,如何有效提升产品爆光率从而带动销售,各零售终端货架变成了快消品的主战场,终端货架是有限的,提升产品陈列面,增加厂家SKU陈列数都成为了竞争的焦点,因此“价高者得”就变成了行业常态,无形中变向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再说说电商,传统快消品牌一直在研究探索,但受制于受传统思维禁锢,转型困难,虽然各个企业总部均设立了电商运营事业部,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一家,在电商上形成规模,销售及利润占比相对线下传统渠道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而随着中国互联网红利期逐渐散去,电商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流量成本已经和线下实体店相当了,因此更增加了企业扩渠增利难度。
04
新零售兴起增加了企业提价的底气
2017年中国最大的关键词,就是新零售。据《2018中国快消品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快消品营收增长企业占比达64.%,比上年提高了11%,反映出快消品行业整体回暖的态势。其中零售、生鲜、饮品成为资本追逐热点,阿里、京东、腾讯、永辉等巨头纷纷布局线下零售,全面回归线下渠道,给快消品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预期注入了一剂强行针。
2018年市场预期虽一片大好,但也注定是快消品洗牌的一年,产品同质化的企业比拼的是成本控制、渠道掌控、消费者分析、大数据研究,希望最终市场能回归到良性竞争的同时,企业以品质、服务、性价比等纬度赢得市场。